一个人究竟是为自己打工,还是为老板打工?
我的判断标准是——看累积效应的归属,
何为累积效应?
答:前后动作之间,具备较强的关联性,由此可以产生累积效应,
累积效应为何重要?
答:因为可以将时间转换成自身的壁垒,而不是竞争力流失的讯号。
举例说明,
比如,写一篇文章,投稿到XX公众号,稿费200元,
相当于,XX公众号的团队,花200块钱,买断了这篇文章的未来,
即便这篇文章成为爆款,产生成千上万的收益,你也只能望阅读量兴叹,
因为,别人已经用200元,买断这篇文章的版权,
累积效应产生的收益,与你无缘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反之,如果将其发表在你自己的公众号上,也许默默无闻,颗粒无收,
但,一旦爆火,今后所有收益,都归于你。
由此观之,接受投稿的公众号团队,付出的稿费,仅仅是购买文章本身吗?
当然不是,
他们更看重的,是这些文章的累积效应。
也许十篇八篇都没有爆款,没关系,
通过堆积数量,玩这场概率游戏,一篇爆款的收益,便能覆盖几十上百篇普通文章的成本。
从这个角度,审视自己的工作,
比如,从事芯片研发,开发一款新产品,
假使未来三年,这产品大卖,有何累积效应?
有形效应,公司的营收大涨、利润增加、股价上升,
无形效应,公司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,融资更加便利,
但,我能享受到这些累积效应吗?
几乎不能,
因为,公司已经用基本固定的年收入,买断了我的劳动,
只要没有股权,便无法享受产品累积效应带来的收益。
由此观之,马氏所言之“剩余价值”,其实类似于累积效应,
你创造的作品/产品,被公司一次性买断,
往后岁月,它产生的效益,再与你无关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当然,事情的另一面,是大多数作品/产品,几乎不能产生累积效应,
如果志不在此,与其放在自己的账号,无人问津,
还不如卖给某个团队,换得二两酒钱。
但,如果各位有大毅力、大决心,要建立个人IP,要独享累积效应,
那,就得日复一日地建设自己的一方天地,
其中关节,一是选对赛道,二是建立动作的前后关联性。
并非所有赛道,都能产生累积效应,
要点,在于领域的生产要素类型。
推动财富增长的五大生产要素:劳动力、土地、资本、科技和数据,
前两者,前后关联性,相对较弱,
后三者,前后关联性,相对较强。
主要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和土地的行业,趋于分散,如餐饮业,
主要生产要素是资本、科技和数据的行业,趋于集中,如互联网。
想获得累积效应,以后者为宜。
建立动作的前后关联性,指过去的努力,成为未来的地基,
比如,写作能力的积累,
笔下文章越多,对文字越敏感,素材数量越多,对文章结构的理解,越深刻。
更关键的是,写作能力,亦是深度思考的能力。
阅读,是输入,相对简单。
写作,是输出,更加困难。
当习惯将心中见识,化成文字,展现于世人面前,
思想深度,无形之中,与日俱增。
后人想拥有同等能力,便得付出同等时间,
于是,时间成为你的壁垒,而非竞争力流失的讯号。
图片来源:网络
小结:
为自己打工,还是为老板打工,端看累积效应之归属,
是承担一无所获的风险,争夺累积效应,
还是落袋为安,一次性将其售出?
值得每个人思量。
关注@晏小北 ,理解芯片与经济~